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探访丽江“小长城”

来源:云南网-丽江日报 2023-08-21 18:00:22

原标题: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探访丽江“小长城”

邱塘关


【资料图】

徐霞客像

远眺丽江“小长城”。

4年前的一个春天,我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探访了丽江“小长城”,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那天,我和同伴从丽江市区驱车出发,约摸20分钟的车程就到达了木家桥。走近它,我才知道木家桥又叫“团结桥”。我百度了一下,当年徐霞客从观音峡过邱塘关来到这里,其《滇游日记》上写道:“入关后沿西山往北走,二里,下一道坑。越过坑底又登坡往北上,一里,逐渐往东北下山。又往东北在坡间横穿二里,于是转向北走。二里,经过木家院东边。又往北走二里,过一座小桥,则有一支土冈,从西南大山脊,分出后绕向东北,一直抵达东山麓,从而扼住漾共江上游。沿冈南攀登,上面是东圆里。往北在岭头上走,西南瞻望大山脊,东南俯瞰溪流,都在数里之外。行六里才下。陇北平整的田地十分开阔,峡谷山坞纵横交错,冈下就有一条河,从西边文笔峰环绕坞南而来,河上横跨石桥,名三生桥。过桥,桥北有两座坊,旁边有一二家守门的,于是,往西北在平整的田间行走。”

如今,有人在此建起了“徐霞客纪念馆”,其目的大概是让后人永不忘记这一段历史。

木家桥还是“丽江人”的发祥地。据史料介绍,“丽江人”是1956年春在离丽江古城11公里的漾西木家桥南面发现的3根人类股骨和一具少女头骨化石的名字。据同时出土的哺乳动物云南轴鹿判断,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属距今10万年—5万年的晚期智人,还出土伴生物旧石器、石核、石片、刮削器、砍斫器等28件。这些发现,揭示出丽江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这一时期云南先民和周边少数民族祖先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它还扩大了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分布范围。“丽江人”属晚期智人,头骨形态与现代人十分接近,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这里,明代木氏土司教习子孙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德宫”至今保存完好。

据说,邱塘关和丽江“小长城”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们从木家桥向西南蜿蜒曲折而上,不经意间已爬到了邱塘关。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记载:“久之,复迂从旧道,一里余,迂上既近,复攀石乱跃,又半里,登大道,遂东北上。半里,转一峡,见后有呼者,乃通事与担夫也。于是北半里,上攒石间,北过脊,始北望两山排闼,一坞中盘,漾共江络其东,又一小水纬其西北,皆抵脊下而不可见。其两山之北夹而遥控于东北隅者,是为丽府邱塘关所踞,漾共水所从出也。”

再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记载:“丽江设关于岭脊,以严出入,又置塔于东垂,以镇水口。山下有大道,稍曲而东,由塔侧上;小道则蹑崖直北登。余从其小者,皆峻石累重叠垂,锋棱峭削,空悬屈曲。一上者二里,始与东来大道合,则出之脊矣。有室三楹,东南向而踞之,中辟为门,前列二狮,守者数家居其内。出入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远方来者必止,阍守门人者入白禀报,命之入,乃得入。故通安诸州守,从天朝选至,皆驻省中,无有入此门者。即诏命至,亦俱出迎于此,无得竟达。巡方使与查盘之委,俱不及焉。余以其使奉迎,故得直入。”

被称为“丽江门户”的邱塘关,建于15世纪,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为重现“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霓旌风送难留阻,驿骑星驰易往还。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2019年初,邱塘关山门修复完成并被列为丽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邱塘关遗址”,以供后人铭记,代代相传。

经邱塘关再往上走,就到了著名的丽江“小长城”。站在“小长城”的城墙上朝东南望去,郁郁葱葱的青山、一览无遗的七河坝子和库容较大的观音峡潭水就在脚下,真是一道美丽风景线。

丽江“小长城”虽然不能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却也凝结这方土地的沧桑与悲壮,承载着岁月的风风雨雨,静静地守护着丽江的南大门。“小长城”东起吴烈山脚,西至老母猪山头,绵延数十里,东侧称为东关,西侧称为西关,西关即著名的“邱塘关”。东、西关村“小长城”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城区七河镇与开南街道交界的关坡一带山脊之上,明代成化(1465—1487年)之前就已存在。

“小长城”全长10余里,全部用大小不一的青石、风化石砌成,是旧时丽江重要的军事设施。高约1.5米—2.5米,宽1.5米—2.5米,最宽处达5米。依据地形山势变换布局,在险要处设有碉堡(仅存遗址)并设有兵站和驿站。咸丰三年(1856年)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杜文秀(回人)起义,鹤庆、丽江、剑川等地成为双方争夺的要地,长期在这里展开“拉锯战”,“小长城”两边曾一度烽烟滚滚、刀兵交织、尸横遍野。

再从“小长城”往西北方向走,我们惊奇地遇见一个小山村,它的名字叫拉罗(意为:老虎经常出入的山谷)村。走入其里,感受到的是一种别样的鸟语花香的农耕氛围。(杨继忠)

关键词:

返回顶部